人中黄

好东西

人中黄

名称:人中黄

人中黄,中药名。是一种加工制品。为甘草末置竹筒内,于人粪坑中浸渍后的制成品。具有清热、凉血、解毒之功效。《本草备要》:“泻热,清痰火,消食积,大解五脏实热。治天行热狂,痘疮血热,黑陷不起。”

基本信息

中药名 人中黄

拼音 ren zhong huang

别名 甘草黄《医林纂要.药性》、甘中黄《现代实用中草药》。

来源 为甘草末置竹筒内,于人粪坑中浸渍一定时间后的制成品。

出处 出自《日华子本草》。

功效分类 清热药;凉血药;解毒药。

中药药性

性味归经

味甘;咸;性寒。归心;胃经。

1.《本草备要》:“甘、寒,入胃。”

2.《玉揪药解》:“入手少阴心、足少阳胆经。”

3.《本草汇言》:“味苦、微甘,气大寒,无毒。”

4.《本经逢原》:“甘、咸,寒。”

5.《本草求真》:“专入肠胃,味甘,性寒。”

6.《本草发挥》:“性凉。”

7.《本草蒙筌》:“性冷。”

功效主治

清热凉血;泻火解毒。主治天行热病;温病发斑;大热烦渴;痘疮血热;丹毒;疮疡。

各家论述

1.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治天行热疾。”

2.《本草蒙筌》:“治疫毒。”

3.《本草经疏》:“解胃家热毒。”

4.《本草备要》:“泻热,清痰火,消食积,大解五脏实热。治天行热狂,痘疮血热,黑陷不起。”

5.《本经逢原》:“解天行狂热,温毒发斑。”

6.《医宗金鉴》:“主天行热疾,及解中诸毒,恶菌毒,恶疮。”

用药禁忌

非实热性热病者禁用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(布包)6-10g;或入丸、散。

应用配伍

用于热病,高热烦渴,发斑吐衄。人中黄清热凉血,治疗温热病高热烦渴,可单以该品兑白糖开水冲服,或与石膏、黄连等药同煎服,以增强清热泻火之功;治热毒发斑,烦躁便秘,可与犀角、生地、丹皮等清热凉血药相伍;若治血热妄行之吐血心烦者,可配伍茜草根等止血药,以加强止血作用。

此外,人中黄有清热解毒作用,常与银花山栀等清热泻火解毒药同用,以治疗疮疡、丹毒等外科疾患。

药方选录

1.辟瘟:人中黄不拘多少,饭为丸,绿豆大,下十五丸。(《松峰说疫》人中黄丸)

2.治大热发渴:人中黄兑白糖开水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
3.治瘟疫热盛:人中黄。黄连。石膏煎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
4.治呕血吐痰,心烦骨蒸者:人中黄为末,每服三钱,茜根汁、竹沥、姜汁和匀服之。(《丹溪心法》)

5.治丹毒:人中黄6g,金银花4.5g,丹皮4.5g,生山栀6g。水煎,一日三次分服。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

6.治河豚、菌毒及一切恶疮:人中黄、酒大黄等分。为末,无灰酒服,须臾泻利,毒即随出,虽大渴,不可饮水。(《本经逢原》)

药材制法

选取粗大青竹按节锯断,使成一端不通之竹筒,刮去外层青皮。另将甘草粉装入竹筒内杵实,至离筒口约0.3厘米,取竹茹丝铺上,用木塞塞紧,再用松香熔化封口,吊放在粪坑中浸49天,取出(一般多用于冬季浸入,至翌春取出),放在长流水中漂洗49天,捞起,日晒夜露7天即得。

药材鉴别

性状鉴别,该品品完整者呈圆柱形,外表及断面均呈暗黄色,较粗糙,可见甘草纤维纵横交错聚集,质紧密略坚硬,表面易剥落。有特殊气味。

药材炮制
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。

饮片性状:呈不规则的小块状,完整者呈圆柱形的段。外表面暗黄色,显粗糙而紧密,有的有灰黄色笔衣膜残留,易剥落。断面可见到甘草纤维,纵横交织,相互凝聚。质紧密略坚硬硬。具特殊气味。

贮干燥容器内,密闭,置通风干燥外,防霉。

参看

  • 《中药学》- 人中黄
  • 《本草纲目 · 人中黄》
  •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,请关注我们,好东西网将持续分享更多生活知识。

    1.《人中黄》援引自互联网,旨在传递、分享更多网络信息知识,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与本网站无关,侵删请联系站长。

    2.《人中黄》仅供读者参考,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,对其原创性、真实性、功效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。

    3.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:https://haodonxi.com/zhonyao/3970.html

    人中白

    忍冬藤

    展开全文
    好东西网合作伙伴
    首页 经验 功效 使用 知识 物语 食谱 百科 中药 问答